Category: 電腦新鮮事

巨匠電腦:大螢幕iPhone帶來使用者介面設計的3種改變

錚/

1507270957420.jpg
巨匠電腦分享,大螢幕iPhone帶來了使用者介面設計的三種改變
很長一段時間內,智慧手機產業區分都很明顯。Apple堅守小螢幕不改變,與此同時Google的Android手機卻越來越大。但是隨著4.7吋的iPhone6和5.5吋的iPhone6 Plus的發佈,這種分別消失了。大時代全面降臨。

對於那些之前做得很出色的開發者來說,接下來的工作並不是簡單地把現有的小界面擴展到大螢幕上。在與行內優秀的UI設計師交談中,很明確的一點是由於螢幕區域已經擴展到超越拇指所及之處,這將極大的影響到一些方面,比如按鍵的配置,手勢,內容佈局。接下來就是在下一波App設計中要注意的:

1.控制區域移動至螢幕底部

目前,將那些常用的按鍵配置在螢幕的上角還是非常普遍。追溯至像Mac和Windows這樣的桌面系統,不論是Twitter還是Apple自己的照片應用,你會發現那些受歡迎的應用都是把所有功能放在頂部的Navigation bar。但是在大螢幕移動設備上,那個頂部的bar用我們的拇指太難觸及。

「我們在想很多Apps都會開始考慮將主要控件放在屏幕底部而不是上方或者右上角,」Mark Kawano闡釋道,他是前Apple設計師,目前主要針對一個iPhone的App—Storehouse,解決其在大屏iPhone上可能出現的問題。這個應用主要是為移動設備提供富媒體故事發佈平台。在這個應用中,Kawano的設計團隊並不是將每個功能放在固定的位置,而是在操作的時候根據不同 內容出現在底部的不同Navigation bars。

Kawano並不是唯一這麼思考的。Google的產品總監Luke Wroblewski指出Google的Material Design設計原則很好的支撐了Kawano的設計邏輯。Google中叫做「行動按鈕」的這麼個東西就在屏幕下方三分之一處,或者會在整個移動設備的 右下角(不過對於右手操作的人來說這需要蜷縮他們的手指去按按鈕了)。

但是Loren Brichter(因發明Twitter的下拉刷新手勢而廣為人知)則提醒說將控件移至底部並不總是最好的選擇。「底部UI是一種對於困難折中的結果。人 們從上到下閱讀,我發現許多人完全忽略屏幕底部的東西,」他說。「如果你能放在底部並令人注意,那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他補充道:「另一種方式可以解決問題,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值得嘗試,那就是界面簡化為的特定數量以捲軸形式翻閱的內容區域。這樣用戶就會將要閱讀的內容手動拖到拇指可操作的範圍,而不用另外設置的完全不直觀的所謂可達性手勢。」

2.用手勢取代按鍵

按鈕設計在屏幕底部是一個好的選擇,但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並且有一個一定會受歡迎的解決方案讓人們知道該怎麼操作,不論是五寸還是50吋。那就是手勢—或者更具體的說,輕輕一劃。

不久之前,Brichter 抱怨說UI設計師並沒有積極的將我們的手指滑動這一手勢利用充分。各種菜單及功能鍵都可以通過設計手勢來隱藏。以至於我們處在一個所有屏幕上端都是無用按鍵的階段,設計師沒有很強的動機去重新思考手勢的作用。

Mark Kawano指出,Apple的確在去年秋天公開的IOS7中加入了一個向右滑動後退的手勢,「可能他們已經知道更大的屏幕要來了。」 Storehouse這個應用就是聰明的借助Apple的設計趨勢:任何時候你在一個故事中,你可以向任何方向滑動退出。這在小螢幕上操作顯得精妙而且自由。但是在更大的螢幕上,Kawano覺得這就是必要而不是多餘的選項。

3.應用多功視窗

在手機上,無論橫豎螢幕,內容總是一個視窗的。一個窗口就全部塞滿訊息流。但是在iPad或者Android平板上,多功視窗模式則允許多個app在運行。

「為什麼不讓兩個拇指都動起來呢?」

Ashish Toshniwal,Y Media Labs的CEO(Y Media Labs為PayPal 和Amex製作AAA移動app)相信多功視窗將被用在app內,因為Apple在IOS8中支持了更多手勢,並且已經在超大的iPhone6 Plus中實現。自帶App比如Mail可以多功視窗使用,開發者們也會得到新的權限工具令其更加好用。目前,Apple的軟件套件允許開發者限定是否需要多功視窗,且多功視窗權限並不以iPad或者iPhone app分類,而是以螢幕大小來分類。並且他指出多功視窗就像剛被發掘出的客製化app的機會,能延伸出非常特殊的用戶需求。

「考慮到在免持模式下用GPS。iPhone6 Plus用戶可以利用多功視窗去運行他們的GPS,從而提供更好的全方位導航體驗,」他寫道。「舉個例子,在同一視窗模式下的,文字指示,切換路線,事故報告甚至音樂控制。」

Wroblewski 給我們看他之前BLOG上的內容,幾乎說道的都發生了。多功視窗模式是一個UI的機會,其簡單的人因工學原理口述都能表達清楚。當我們拿著筆記本或者一個「平板手機」在全景模式,你需要用兩隻手以保證設備平衡這不僅僅是一個大拇指的任務,而是兩個去完成UI的導航。為什麼不都給他們兩個點事情做做?

編譯者題外話:讀了這篇文章令小編想起了當初的N9+Meego,對於手持設備手勢交互的探索,沒有比它更激進的。這之後的各種手機或者應用的手勢設計思路都像是在為它致敬!所以下一期小編會發一篇老文章,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個系統大戰還沒有定論的年代!

巨匠電腦開設了視覺設計課程,教你UI使用者介面設計、響應式跨平台網頁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www.appshooting.com.tw/2014/09/leiphone0922/

 

【視覺設計課程】視覺設計也能賺錢? 巨匠電腦培訓課程挖掘你的創意

巨匠電腦分享視覺設計實務,台灣設計師週「探索」主視覺公開

巨匠電腦視覺設計分享,「箭頭斑馬線」讓行人自動分流

巨匠電腦分享,大螢幕iPhone帶來了使用者介面設計的三種改變

巨匠電腦建築室內設計:穹頂之下 Google可移動智慧型辦公樓

錚/

巨匠電腦建築室內設計分享,穹頂之下 Google可移動智慧型辦公樓

繼Apple和Facebook之後,Google也將始計劃擴建新的總部園區,並於上月揭露最新總部設計藍圖。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在網路上看過Google在各國的創意辦公室,而作為Google總部,更是不能簡單帶過,位於加州山景的Google總部園區委託丹麥建築師Bjarke Ingels與英國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這兩名以誇張設計風格而著稱的建築師共同合作,將總部改造為智慧型綠建築,牆壁、天花板以及地板都可以調整重組,景觀還能隨心情改變,雖然方案中的許多部分,靠當今仍無法技術達成,設計師們需要不斷地創新克服現有困難,但他們仍抱持希望將在2020年能打造出第一個街區。
1507270947040.jpg

Google新的總部園區原佔地400萬平方呎(約11萬坪),計畫新增250萬平方呎(約7萬坪),大到像一座「Google城」空間中包括一超大型透明玻璃、流線未來感的頂棚覆蓋園區,讓空間由傳統的建築元素如牆壁、窗戶與天花板中解放,除了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光,還能調節氣溫、污染與音量。建物群除了有跑道、自行車道、停車場以及咖啡館、餐廳和商店等,了因應公司的新理念「大自然之中工作」,還規劃了12公頃綠地,擁有植物、動物和各種自然景觀,彷彿一座「生態公園」,希望能徹底打消城市建築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界限。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總部將被打造成一座「隨插即用型建築」(「隨插即用」指在電腦上加上一個新的外部裝置時,能自動偵測與配置系統的資源,而不需要重新組態或手動安裝),依靠一些可輕鬆移動的輕質區塊式建築結構,一個團隊的辦公室可以裝載至車輛隨後轉移至總部的另一位置,具體取決於這一團隊將與哪些其他團隊開展合作,整個空間變得像一套巨大的家具組件,可以自由組合。

Google的房地產副總裁David Radcliffe表示,其實公司的構想相當簡單,就是希望建築能像APP一樣,需要時就能即時更新、做出改變;根據設計方案,Google總部園區會採預鑄模組再組合安裝的方法建造,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設計公司也會選擇新型材料,以保證建成後的房屋在日後可以被輕鬆拆卸和移動,也是為了未來可能在基地旁購入新的地塊繼續興建而預作打算。
目前Google在山景城有二萬多員工,新總部落成後,新增加的一萬名員工人數,是否為山景城帶來更擁擠的交通和住房問題,已經在山景城引起討論。 Google所在地美國山景城的議會擔心,越來越壯大的谷歌會給整個城市帶來更多問題,並有可能取代議會成為城市的主宰。另外,山景城還擔心,隨之而來的住房激增,除了會讓當地房價高漲,也對生態產生危害。

但Google說明,未來的新總部會相當「敦親睦鄰」,住在附近的人都能使用新建築,這裡會是散步或週末打發時間的好去處,透明的「帳篷」會被蓋在建築體與戶外區域的上空,在保證自然採光和通風的基礎上,來調節氣候對「靈活建築」的影響,也增強建築和自然的一體性。同時將特地留下30英畝(約3.6萬坪)的公園與綠地,雷德克里夫也強調要與社區結合,將會提供多條自行車道,以及向當地店家招商;同時也要促進生態環境,加強保護穴鴞棲地、拓展河床等。

巨匠電腦開設了建築室內設計課程,教你室內設計實務、Revit綠建築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www.mmag.com.tw/ad/20150307-architectural_design-1073

 

巨匠電腦建築室內設計分享,自然山水交融 ─ 日本滋賀縣立近代美術館擴建項目

巨匠電腦建築室內設計分享,火車站裡有溫泉!311震後重建JR女川駅正式啟用

巨匠電腦建築室內設計分享,穹頂之下 Google可移動智慧型辦公樓

【建築室內設計見證】美夢成真 巨匠電腦帶你邁向室內設計師之路

巨匠電腦:工業設計再生能源 ─蛋形小屋ECOCAPSULE

錚/

1507270932410.jpg
巨匠電腦工業設計分享,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無處不是我家的蛋形小屋ECOCAPSULE
最近在台灣還蠻夯的露營,其實在國外已經流行很久。過去許多人一提到露營,往往想到的都是吃不好、睡不好,上廁所不方便,洗澡很麻煩的克難環境,其實現在的露營環境已經比過去好很多,營地規劃也比過去進步、周延許多,應該可以幫很多人克服對露營的障礙。

如果還不行的話……或許可以考慮一下斯洛伐克建築事務所 Nice Architects 最近所推出的 Ecocapsule!

看起來小巧、時尚的 Ecocapsule,其實算是個小型避難所,長14.6呎(約4.45公尺)、寬7.9呎(約2.4公尺)、高8.2呎(約2.5公尺),可以輕鬆用汽車拖拉運送,在它鵝蛋形的可愛外表下,還配備了一張舒服的床和簡單的廚房設備,還有沖水馬桶和能夠來個熱水澡的淋浴間,拿來當成露營車使用,的確是蠻方便的。

不過這些都不是 Ecocapsule 最厲害的地方,Ecocapsule 完全使用再生能源做為動力來源,包括太陽能、雨水蒐集和過濾器,以及風力發電設備,因此就算來到荒郊野外,上面這些吃喝拉撒睡的障礙,完全都可以迎刃而解。

除了當成露營車之外,Ecocapsule 內部的收納空間,也可以使它搖身一變成為簡易的行動實驗室,旅人休憩用的旅舍,或甚至是提供人道援助使用,特別是在水電中斷的災區,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 Ecocapsule,至少可以提供災民一個比較舒適、等待回到正常生活的過渡空間。

Ecocapsule 將在 5 月 28 日在維也納的 Pioneers Festival 正式亮相,預計在年底就能對外販售。

巨匠電腦另外也開設了工業設計課程,教你AutoCAD使用、Pro/E產品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www.mydesy.com/ecocapsule

 

【工業設計課程】巨匠電腦分享,結合摺紙藝術與電磁驅動的微型機器人

【工業設計課程】巨匠電腦分享,ARTIFACTS 時尚科技新體驗

【工業設計課程】巨匠電腦分享,日設計巨匠柳宗理,百歲回顧展登台

【工業設計課程】巨匠電腦分享:掌心感測貼紙探測體溫

巨匠電腦分享:大螢幕iPhone帶來了App設計的三種改變

錚/

1507270912070.jpg
巨匠電腦分享,大螢幕iPhone帶來了App設計的三種改變

很長一段時間內,智慧手機產業區分都很明顯。Apple堅守小螢幕不改變,與此同時Google的Android手機卻越來越大。但是隨著4.7吋的iPhone6和5.5吋的iPhone6 Plus的發佈,這種分別消失了。大時代全面降臨。

對於那些之前做得很出色的開發者來說,接下來的工作並不是簡單地把現有的小界面擴展到大螢幕上。在與行內優秀的UI設計師交談中,很明確的一點是由於螢幕區域已經擴展到超越拇指所及之處,這將極大的影響到一些方面,比如按鍵的配置,手勢,內容佈局。接下來就是在下一波App設計中要注意的:

1.控制區域移動至螢幕底部

目前,將那些常用的按鍵配置在螢幕的上角還是非常普遍。追溯至像Mac和Windows這樣的桌面系統,不論是Twitter還是Apple自己的照片應用,你會發現那些受歡迎的應用都是把所有功能放在頂部的Navigation bar。但是在大螢幕移動設備上,那個頂部的bar用我們的拇指太難觸及。

「我們在想很多Apps都會開始考慮將主要控件放在屏幕底部而不是上方或者右上角,」Mark Kawano闡釋道,他是前Apple設計師,目前主要針對一個iPhone的App—Storehouse,解決其在大屏iPhone上可能出現的問題。這個應用主要是為移動設備提供富媒體故事發佈平台。在這個應用中,Kawano的設計團隊並不是將每個功能放在固定的位置,而是在操作的時候根據不同 內容出現在底部的不同Navigation bars。

Kawano並不是唯一這麼思考的。Google的產品總監Luke Wroblewski指出Google的Material Design設計原則很好的支撐了Kawano的設計邏輯。Google中叫做「行動按鈕」的這麼個東西就在屏幕下方三分之一處,或者會在整個移動設備的 右下角(不過對於右手操作的人來說這需要蜷縮他們的手指去按按鈕了)。

但是Loren Brichter(因發明Twitter的下拉刷新手勢而廣為人知)則提醒說將控件移至底部並不總是最好的選擇。「底部UI是一種對於困難折中的結果。人 們從上到下閱讀,我發現許多人完全忽略屏幕底部的東西,」他說。「如果你能放在底部並令人注意,那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他補充道:「另一種方式可以解決問題,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值得嘗試,那就是界面簡化為的特定數量以捲軸形式翻閱的內容區域。這樣用戶就會將要閱讀的內容手動拖到拇指可操作的範圍,而不用另外設置的完全不直觀的所謂可達性手勢。」

2.用手勢取代按鍵

按鈕設計在屏幕底部是一個好的選擇,但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並且有一個一定會受歡迎的解決方案讓人們知道該怎麼操作,不論是五寸還是50吋。那就是手勢—或者更具體的說,輕輕一劃。

不久之前,Brichter 抱怨說UI設計師並沒有積極的將我們的手指滑動這一手勢利用充分。各種菜單及功能鍵都可以通過設計手勢來隱藏。以至於我們處在一個所有屏幕上端都是無用按鍵的階段,設計師沒有很強的動機去重新思考手勢的作用。

Mark Kawano指出,Apple的確在去年秋天公開的IOS7中加入了一個向右滑動後退的手勢,「可能他們已經知道更大的屏幕要來了。」 Storehouse這個應用就是聰明的借助Apple的設計趨勢:任何時候你在一個故事中,你可以向任何方向滑動退出。這在小螢幕上操作顯得精妙而且自由。但是在更大的螢幕上,Kawano覺得這就是必要而不是多餘的選項。


3.應用多功視窗

在手機上,無論橫豎螢幕,內容總是一個視窗的。一個窗口就全部塞滿訊息流。但是在iPad或者Android平板上,多功視窗模式則允許多個app在運行。

「為什麼不讓兩個拇指都動起來呢?」

Ashish Toshniwal,Y Media Labs的CEO(Y Media Labs為PayPal 和Amex製作AAA移動app)相信多功視窗將被用在app內,因為Apple在IOS8中支持了更多手勢,並且已經在超大的iPhone6 Plus中實現。自帶App比如Mail可以多功視窗使用,開發者們也會得到新的權限工具令其更加好用。目前,Apple的軟件套件允許開發者限定是否需要多功視窗,且多功視窗權限並不以iPad或者iPhone app分類,而是以螢幕大小來分類。並且他指出多功視窗就像剛被發掘出的客製化app的機會,能延伸出非常特殊的用戶需求。

「考慮到在免持模式下用GPS。iPhone6 Plus用戶可以利用多功視窗去運行他們的GPS,從而提供更好的全方位導航體驗,」他寫道。「舉個例子,在同一視窗模式下的,文字指示,切換路線,事故報告甚至音樂控制。」

Wroblewski 給我們看他之前BLOG上的內容,幾乎說道的都發生了。多功視窗模式是一個UI的機會,其簡單的人因工學原理口述都能表達清楚。當我們拿著筆記本或者一個「平板手機」在全景模式,你需要用兩隻手以保證設備平衡這不僅僅是一個大拇指的任務,而是兩個去完成UI的導航。為什麼不都給他們兩個點事情做做?

編譯者題外話:讀了這篇文章令小編想起了當初的N9+Meego,對於手持設備手勢交互的探索,沒有比它更激進的。這之後的各種手機或者應用的手勢設計思路都像是在為它致敬!所以下一期小編會發一篇老文章,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個系統大戰還沒有定論的年代!

巨匠電腦開設了手機APP設計課程,除了教你iPhone、Android的APP應用程式開發外,還有UI使用者介面設計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www.appshooting.com.tw/2014/09/leiphone0922/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分享,檢視行動裝置的3D人機介面UI開發關鍵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新資訊:蘋果手表App設計原則─少就是好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使用者介面設計的七個訣竅你知道嗎?

【手機APP課程】巨匠電腦告訴你Yahoo CEO Marissa Mayer的三大APP設計秘訣

巨匠電腦分享電腦資訊:全新影音聯播網

錚/

1507241042350.jpg
▲ 由左而右分別為 Google 台灣總經理陳俊廷、YouTube 台灣策略合作夥伴經理陳韋博、Google 台灣行銷協理黃寶萱。(照片提供:Google 台灣)

巨匠電腦分享,歡慶10週年,YouTube聯手優酷、土豆網和Twitch推全新影音聯播網迎戰Facebook
今日 Google 舉行記者會歡慶 YouTube 上線十週年,除了公布各項統計數字之外,並宣佈全新的跨平台影音廣告聯播網「Google 影音聯播網(Google Video Network, GVN)」。

上週 Google 發表財報,除了亮眼數字讓股價飆漲 16% 創紀錄之外,也揭露了一些統計數字:在美國,18-49 歲的 YouTube 觀眾人數超越任何一家有線電視。事實上,滿 10 歲的 YouTube 在各方面依舊持續高速成長,例如在 YouTube 成立頻道的使用者數成長三倍、觀看影片時間成長六成,手機使用者的觀看時間也成長了一倍。

近千萬台灣使用者,行動裝置觀賞時數超過桌面

台灣方面,相關數字也不遑多讓,經過多年耕耘,YouTube 在台灣每個月擁有 930 萬活躍使用者,今年第一季上傳影片的時數較去年同期成長 60%,觀賞影片的時數增加 80%,而且使用者在行動裝置上觀賞影片的時數已經超過 50%(Google 表示,這並非首次行動裝置上超過一半,而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情況),只比日、韓低一些,在亞洲乃至於全球都屬於前段班。此外,Google 也指出台灣使用者透過 smart TV 和 Chromecast 這類裝置收看 YouTube 的比例也已相當快的速度在成長。


其他統計數字:

  • 每月觀看影片次數約為 7.2 億次;
  • 在 YouTube 平台投放廣告的廣告主數量較去年同期成長 40%;
  • 截至今年二月,已有七萬名創作者加入 YouTube 合作夥伴計畫;
  • 約九成以上的台灣網友表示透過 YouTube 觀看影片,其中七成五網友表示 YouTube 為其線上影音平台的首選;
  • 超過六成以上的 YouTube 使用者錯過電視會首先選擇 YouTube 搜尋觀看;
  • 台灣使用者平均單次在 YouTube 停留 25 分鐘,其中四成左右停留 YouTube 時間超過半小時;
  • 每人平均每月在 YouTube 觀看影片 66 次;
  • 每個月平均觀看時間長達 288 分鐘;
  • 今年第一季消費者在 YouTube 觀看廣告影片的次數較去年同期成長 120%。

以下是 YouTube 統計台灣使用者最喜歡影音類別和比例:

影音類別 喜愛比例
音樂影片 62%
網友自製 51%
電視節目 42%
電影預告 41%
娛樂名人 32%

推出 Google 影音聯播網(GVN),廣告觸角延伸至其他影音平台


Google 台灣行銷協理黃寶萱表示,由過去的經驗累積,發現許多品牌面臨聯播網播放平台混雜、品質參差不齊,行銷效益難以有效評估,而自家的 TrueView 也有所侷限,只能分析 YouTube 上的資料,使用者出了 YouTube 網站就難以追蹤。

為因應最新網路及行動影音趨勢,YouTube 今日宣布推出一站式廣告投放平台「Google 影音聯播網(Google Video Network, GVN)」,協助品牌一網打盡多元影音平台及遊戲直播網站廣告版位,將行銷觸角延伸至其他台灣使用者常瀏覽的新聞影音平台,如蘋果日報、Twitch 等,以及中國大陸的優酷、搜狐、土豆網等影音平台,同時聯合 YouTube 協助品牌擴大消費者觸及率,未來也不排除增加合作夥伴。透過 Google 在行動、影音、網站等多項後台效益評估工具,以及全新的品牌提升調查 (Google Brand Lift Surveys),可進一步幫助品牌即時調整後續行銷策略規劃。

Google 指出,GVN 有四大特性:

  • 跨裝置、精準的一站式整合影音聯播網:藉由跨裝置、一站式的整合影音聯播網,廣告主在擴大觸及率的同時,可透過 Google 既有的技術與跨裝置的不重複用戶資料,規劃出精準行銷策略以觸及目標客群。
  • TrueView 創造消費者與品牌的互動:TrueView 推出市場近五年,大量 獲得廣告主的歡迎。藉由 TrueView 廣告技術,GVN 為消費者打造開放且自由的廣告收看方式,讓品牌主了解消費者所需,跨出與消費者深度溝通的第一步。
  • GVN 爲品牌宣傳環境層層把關:當品牌錯置在不恰當的版位,可能對品牌帶來極大傷害。因此,由 Google 把關、篩選內容版權,將能夠確保品牌在安全、合適的環境露出。
  • 報表呈現後端數據,成效清楚掌握:透過 Google AdWords 後端所整合的分析數據,幫助品牌清楚了解消費者的興趣,創造深度溝通機會。

YouTube 為什麼可以成為線上影音代名詞?

Google 台灣總經理陳俊廷表示,YouTube 之所以能在台灣這麼成功,主要原因是 Google 向來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去設計產品,即便是廣告,YouTube 上 85% 的廣告都是播放五秒後使用者可以選擇略過的。YouTube 台灣策略合作夥伴經理陳韋博認為,對影音創作者來說,完善的管理系統、良好的在地化與服務支援是 YouTube 成為影片發表平台首選的原因。黃寶萱則說,YouTube 能提供最佳的廣告實務方案給廣告主,帶來更佳的廣告效果。


YouTube 在台灣幾乎成為線上影音的代名詞,無論是娛樂、新聞、體育、即時轉播,已成為使用者上網經驗不可或缺的片段。YouTube 也在各領域造就了許多素人明星,例如蔡阿嘎、谷阿默、阿神等等,皆培養出了一大群固定的觀眾,加上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普及,又將線上影音的趨勢向上推往另一個高峰。

但就在站上高峰之際,強大的挑戰者也在旁虎視眈眈。

Facebook 影片崛起

儘管 YouTube 擁有超過 10 億名月活躍使用者,高居全球第三大網站,不過排在第二的 Facebook 最近可是相當積極地在推廣 Facebook 影片平台,而且成績進步得相當快。根據 Facebook 今年度第一季財報資料顯示,使用者每天觀賞影片次數高達 40 億次1——去年底時這個數字還只是 30 億,平均每個人上傳到 Facebook 的影片數量在短短一年內增加 75%,其中更有三分之二來自行動裝置,而且 Facebook 已經開始測試與合作夥伴分享影片廣告的收入。2因此,開始有人認為 Facebook 將成為 YouTube 的強力挑戰者,相信各位讀者也同意,我們在 Facebook 上看影片的次數,相較於兩年前已經增加許多。

而 Facebook 最近也不斷強調粉絲團分享影片的好處(當然要直接上傳到 Facebook 而非張貼 YouTube 連結),不僅傳播表現佳,開始播放所需的時間也較短。Facebook 大中華區總經理梁幼莓就曾在四月份時撰文指出

在台灣,深厚的行動裝置文化及行動普及率成就了高影片觀看量,同時激勵許多廣告主轉而使用影片來創造引起消費者互動與注目的內容。除此之外,越來越多廣告主選擇使用影片的內容吸引觀眾。

Socialbakers的研究也顯示,Facebook原生的影片比起其他貼文形式,較易直接觸及他人。平均來說,Facebook影片觸及率較相片觸及率高出135%,也比超連結貼文多出64%的觸及率。

YouTube 明星創作者仍在觀望 Facebook

有點像是開發者之於 Android、iOS,曲庫大小之於 Apple Music、Spotify,影音創作者的數量和上傳內容對影音平台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華爾街日報資深編輯 Mike Shields 今日撰文指出,3儘管 Facebook 在影片方面的聲勢不小,但 YouTube 上的明星創作者們大多仍保持觀望態度。文章引用各家分析公司的數據,顯示 Facebook 在吸引頂尖內容生產者方面還遠不及 YouTube。

根據網路影片數據公司 Tubular Labs 的調查,五月份 68% 的頂尖 YouTube 頻道主曾經在 Facebook 上傳影片,然而完全沒有任何一個案例顯示 Facebook 的收看次數比 YouTube 高;另一家分析公司 Pixabilty 也表示,YouTube 上的明星創作者上傳到 YouTube 的影片數平均比 Facebook 多五倍。其中,YouTube 上訂閱人數最多(超過 3,800 萬人)的頻道「PewDiePie」自從今年一月以來已經在 YouTube 上傳了 333 支影片,但只在 Facebook 上傳過 10 支影片,甚至他上傳到 Facebook 影片的目的還是為了將使用者導引至 YouTube。

這些 YouTube 明星創作者之所以對 Facebook 興趣缺缺,可能有幾個主要原因:

  • 對於 Facebook 多變的演算法感到無所適從。
  • Facebook 對獨立創作者不是很友善。
  • Facebook 對智慧財產權的管控太鬆散。
  • Facebook 提供的工具不如 YouTube 好用。
  • Facebook 的「動態訊息」環境可能不利於這些原生於 YouTube 的創作者,以及他們的影片風格。

但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因為 Facebook 還不能為這些創作者帶進夠多的收入,一旦 Facebook 能夠向影片創作者提出具吸引力的方案,這些明星創作者未必不會改變心意。很快 Facebook 就會公佈今年第二季的財報,屆時影片相關數字勢必成為關注焦點。

巨匠電腦開設了電腦資訊技能課程,教你電腦的基本操作使用、Office等等,快來巨匠電腦輕鬆學!

文章與圖片出處: http://goo.gl/L55KFL

 

【電腦資訊技能課程】巨匠電腦分享,Facebook 推相片管理 App Moments

【電腦資訊技能課程】巨匠電腦分享,Facebook 測試動態訊息「See First」新功能

【電腦資訊技能課程】巨匠電腦教學,一鍵下載Youtube,Tubemate手機/平板都適用

【電腦資訊技能課程】巨匠電腦分享,10 億台裝置為目標,Microsoft Windows 10 升級已經就緒